沙螺,学名为尖紫蛤,又名西施舌。帘蛤目,紫云蛤科。分布于国内福建和广东沿海,生活在河口咸、淡水交汇处 ,尤以广东湛江吴川市鉴江产量最多,最高年产量达 5万 kg。
1、物种介绍
尖紫蛤肉嫩味美,营养成分高,据剖析蛤肉干含蛋白质58.65% ,糖类5.3 1% ,脂类8.75%。 90年代以来,因为很多采捕和水质污染,导致尖紫蛤自然资源濒临灭绝。
传闻古时候越国的范蠡和西施嬉游于五湖后,入鉴江河口,唾液而生。沙螺在清朝为贡品,因产于鉴江河口与海水交汇地方,咸淡水交融,肉质细嫩,美味可口,是广东有名的特产。
2、外形特点
沙螺贝壳较厚,后端尖瘦。无放射肋或者放射肋极不明显。外套窦背线隆起,宽大,呈舌状,深达壳长约3/4。外套膜腹缘呈圆棒状,长、短相间,单行,排列稀疏。具外韧带。被橄榄色壳皮。绝大部分个体为雌、雄异体。
3、成长繁殖
尖紫蛤全年可以成长,成长速度与年龄、季节、水温与水质有关。一般1龄蛤,壳长达5 cm左右,2龄蛤壳长为8 cm左右,3龄后,壳的成长速度缓慢。在夏、秋天节和稚贝阶段,壳的成长速度较快;冬、春天节和成贝阶段,增重较明显。在洪水、台风和寒潮的月份,水质较混浊、水温偏低,成长亦较缓慢。
依据尖紫蛤性腺发育程度,将生殖腺发育过程分为增殖期、成长期、成熟期、排放期和休止期五个时期。在福建尖紫蛤繁殖期为9~十月,繁殖盛期在十月。温度是影响性腺发育的主要原因,绝大部分个体为雌雄异体,雌雄同体的则在同一滤泡中,雌、雄生殖细胞分地区分布。